3月27日晚,重庆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传统文化熏陶项目组美学之道栏目在松园七栋101学生活动室开展第十一期非遗竹编活动,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手工技艺。活动由艺术学院学生彭湃主讲,社区指导老师李忆含指导,社区指导老师童园园协助开展。

彭湃以宋代《东京梦华录》中“鱼灯照夜”的记载为引,解析鱼灯的文化含义:“鱼跃龙门象征进取,鱼戏莲叶寓意和谐,而鱼灯骨架的流线造型,正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李忆含着重讲解了青蔑和黄蔑的不同性能,指出青蔑负责圆环构建,黄蔑负责结构支撑。

随后,彭湃一一示范了打骨架、糊布、上色等制作步骤,指导同学们用“疏密渐变”编织法增强鱼灯的立体感和灵动性。
最后,李忆含总结分析了同学们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她鼓励同学们学习传统的同时要大胆创新并付诸实践,她表示,每一根竹条的弧度,都是与自然对话的印记,当同学们突破传统创新性地优化传统骨架结构,便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注脚。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同学们手中的鱼灯仿佛活过来一般,轻摇鱼尾游弋在学生社区活动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