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星期日讲座——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漫谈

作者:韦海月 兰声霞 摄影:韩翔州 编辑: 许红浪 时间:2018-10-30 14:51:54

 

    2018年10月28日10时,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星期日讲座在综合楼126学术报告准时开讲。“星期日讲座”由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工委、虎溪校区管委会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主办,虎溪校区管委会学工办、沙坪坝区图书馆承办,每学期举办四讲,本次讲座是本学期的第二讲--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漫谈。主讲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发向我们展示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魅力。


       讲座伊始,李发向我们解释了出土文献、古文字的相关概念。他介绍到,出土文献是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包含一切先秦两汉出土的文字资料;而古文字,顾名思义就是指古代的文字,是国家、民族文明的结晶,记载和蕴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两者的关系更是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回事,因为出土文献就是用古文字记录的。
       李发介绍道,按照时间顺序,从大的分类角度讲,出土文献有商代和西周的甲骨文、商代和西周的金文、春秋战国文字以及秦汉文字。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感受古文字的魅力,李发通过图片的方式,详细地讲解了所例举的龟甲、玺印、货币、兵器等出土的文物上的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记载的关于赏赐、战争、气象、祭祀等内容。


       此外,李发还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三种古文字的结构分析法来辨认古文字的含义。其一是文字的象形解说,根据文字的形状来判断它的含义,如牛、羊等古文字都可采用此种方法;其二是通过会意,即通过古文字的图形所表达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字,如旦、旅、须等;其三是形声,如星、翌、盂等。
       在讲座的最后,李发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做了总结;“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我们在守好中华基因的同时,也要将其发扬光大”。本次讲座上,李发幽默的话语,饱含热情的讲解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一片融洽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