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星期日讲座”第四讲——董小玉教授谈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张进 编辑: 许红浪 时间:2018-05-23 14:02:46

    2018年5月20日上午10点,本学期“星期日讲座”第四讲在综合楼126报告厅举行,西南大学董小玉教授做了题为“交流艺术·讲话力量·素养提升——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的精彩讲座。董教授用丰厚的知识储备和风趣的语言风格让同学们沉浸在讲座之中,她还让同学们朗读经典诗歌来领略经典的美和阅读的力量。“星期日讲座”由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工委、虎溪校区管委会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虎溪校区管委会学工办、沙坪坝区图书馆承办。
 
        董教授在讲座开场时道,今天是5月20日,是“我爱你”的谐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大家要学会及时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表达自己的爱。
        讲座中,董教授分别从“在对话中领悟语言交流的艺术”、“在交流中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大学生如何提高表达交流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讲解和指导。何谓文化?何谓口才?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存在一定的疑惑,生活当中也会出现交流障碍的问题。她对文化和口才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列出口才十要素,让同学们对这些概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她通过妮可和杨澜的对话、《少女的沉思》、《母亲》等案例,建议同学们要学习运用积极的语言,因为它能够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个体优点及潜能,关注人生美好,促进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建构积极的人际关系。董教授道,在当今泛娱乐化、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学生不能患“思辨缺席症”,而要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要做一个情趣博雅的“文化人”。我们要学习“文史哲”,做一个见多识广、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人,做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温暖者”,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董教授将经典导读的指向归纳为“趣、力、思、融”。捕捉文本的“趣”。她以易振国《各国妇女的特点》为例,美国妇女的“俏”、英国妇女的“稳”、法国妇女的“韵”、俄罗斯妇女的“壮”、印度妇女的“饰”以及董教授自己总结中国妇女的“韧”,她建议“女性可以不美丽,但要生动”。提升表达“力”。她以美国诗人希尔弗斯坦的一首《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为例,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表达力和行动力”。学会深刻的“思”。实现文本解读的“融”。文本解读要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实用与审美融合、知识与能力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科与学科融合。在文本解读中要做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也就是说,既要深入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又要跳出文本,解读文本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
 
         随后,她例举一个有关阅读的生动案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名列前十。这些著作题材丰富、东西有别,但为什么会读不下去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心境浮躁,没有心情去体会,也因为人们的“务实”精神增强了,“抒情”不在。
        “诗意在哪里呢?它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渗透在各种文体中。我们可以像荷尔德林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去追求诗意的人生。”董教授如是说,她带领同学们大声朗读狄金森、庞德的诗歌,重温赫本的遗言,感受《诗经》的魅力。
        最后,董教授深情寄语同学们,“让爱与善,镌刻在心扉;别再等待了,今天就开始,在乎生命的过程!”。